義天宮112年度天上聖母進香行程表 國曆4/30(日)~5/1(一) 兩天一夜
過年期間來本宮參加過七星平安橋消災解厄活動就有機會獲得蘋果iPhone14手機喔
本宮於1月14日、15日午9~17時,與三重書法班聯合舉辦現場寫春聯送春聯活動,歡迎踴躍參與
三重義天宮112年度過七星橋消災解厄摸彩活動辦法及摸彩品
2023歲次癸卯年農民曆,信眾如有需要農民曆,歡迎親臨本宮參拜索取 送完為止




三重市歷史地理概述

資料來源:

台灣就地名研究、洪敏麟著
台灣省通志稿土地志地理篇
台灣地質.林朝棨、周端燉著
台灣地質構造的演變、荷春蓀著
台北縣誌.三重市誌
淡水廟誌.台北市誌

圖一
康熙台北湖之範圍
改繪自「台北市發展史/自然環境」
第205頁

三重市位於北緯25.14度,東經121.3度,面積16.317平方公里。原始構造上為陷落斷層的一部份。自上古迄今,歷經不少次陸沉,最近一次是康熙卅三年(一六九七)發生的大地震,台北盆地一大部份成為水鄉,三重市便是台北湖下陷的盆底部份(圖一)。後來因為淡水河及其支流,自上游帶來砂土,不斷淤積,填高湖底,而露出成為低濕平原。

三重市有淡水河及其支流,與二重疏洪道為主要水系。大漢溪由南而北,繞過市之東南邊,與柬來的新店溪在江子翠匯集,構成淡水河本流,入淡水出海。本市北有大屯、七星、五指群峰簇秀;南則獅頭、湊角、熊空,群山環列;東有筆架山、姜仔寮諸山遠峙;西北有觀音山,山容鬱翠;西南則有龜山、桃園台地,丘陵綿延,風光綺麗。全市平坦,有典型的盆地特色,地勢係呈柬北西南走向之菱形平野。四周城市環繞,如以淡水為界,與台北市大同區相對;東連新莊;南隔大漢溪與板橋市遙遙相望;西接蘆洲、五股,地位重要為北台灣重鎮。

台北盆地,地勢低窪,自東南向西北稍有傾斜,東南部海拔約十公尺。三重市清代初期,是在湖澤之中「即台北盆地中心位置」,白前海拔約為五公尺。因此自昔便有排水困難問題,加以淡水河,流經盆地之中,因河床平坦,斜度甚小,水流緩慢,每遇大雨或颱風,上游雨水由山區直瀉入河川,到了台北盆地,因排洩不及,尤以原洩洪道盡被公路或建築群阻擋,瞬間便積水或釀成巨災。由於台灣各地超抽地下水,導致斷層活動加劇,地層下陷,非常嚴重。台北盆地西北區一再下陷,蘆洲、二重埔、二一重埔、五股、泰山以東,約有五平方公里,已在海拔零公尺以下,排水非常困難,而成為沼澤區。本市近期已加強排水,防洪系統之建設,也完成了本市堤防之改善,與疏防道之開關,情況獲得很大改善,但異常的大雨仍需嚴於防患,方保無虞。

三重埔市街圖
本圖片採自遠流出版社「台灣鳥瞰圖」
鄭世璠先生提供

漢民開發台北盆地約在康熙年間,時台灣南部開發已達飽和,因台北地區開發較晚,而成為晚來移民爭趨之地,查原住民在此居住時間很早,當時已有很多原住民的聚落。而三重市的開發約在乾隆初年,比附近的台北地區為晚。首由新莊的頭前「化成路一帶」開始,沿河下游,依序開墾。大概是與土地沖積,形成耕地的順序有關。其第一段即稱頭重埔,頭重埔開發後,再沿河下游開發,並分別建立移墾聚落,如中莊(中興南北街)、後莊(五谷王南北街一帶)、兩者合稱二重埔,係屬於第二階段開墾地。三重埔則是繼二重埔之後開墾的稱一段新生地。約在乾隆中葉,北市範圍大致已經完成開發。因為台北盆地平原,為未固結的泥沙、礫石等沉積物填充,水利設施缺欠,只適合旱田作物,如蕃薯、甘蔗、土豆、雜穀、香花(製茶用)、蔬菜、黃麻等。後來二重埔灌溉大圳延長到三重埔溪尾時,原有埔園逐漸改為水田,開始種植稻米,終於成為大台北糧食、蔬菜主要供應地。

台北大橋,左岸為三重埔
當時建物不多,一大片曠野
本圖片採自遠流出版社「台灣鳥瞰圖」
莊永明先生提供
三重埔土地形成較晚,地勢低窪,故水患頻仍,而且河港條件不足,也使開發時間受到影響。清代初期,台北盆地交通,大部份倚賴淡水河及其支流的水運系統,大帆船可直接抵達新莊,一般木船則可上溯至大溪;因此新莊曾經一時商務興盛,地方頗為發達。後來淡水河道淤淺,沿岸河港分段後退。到了咸豐年間,淡水河東岸的大稻埕,已取替了上游新莊、蜢紳的地位。大稻埕的興盛也帶動了三重埔的發展,開始時三重埔只有小規模的農業生產,當地並無大型的津渡。三重埔因地處凸岸,不利於河港之興建,須倚賴鄰近渡口轉運貨物。一直到日據時期,三重的橋頭港,始與對岸的大橋町渡,有頻繁的交通往來,以及直接的商品供應與交易活動。後來淡水河淤淺日趨嚴重,沙洲浮露,漸失航運舟桿之利,終於被陸路交通所取替。光復後橋樑增設,津渡自然被淘汰成為歷史名詞。

劉銘傳巡撫台灣時,因外力入侵,基於軍事與開發之便,
圖二
聯絡三重埔與大稻埕兩地的台北木橋
本圖片採自三重市志,三重市公所提供
而於光緒十四年(一八八八)修築台北至新竹間鐵路。從大稻田起點,經大橋頭,跨越淡水河,約沿本市現在之重新路經海山口(新莊)、打雷坑(一八九二一)竣工、營運。光緒十五年(一八八九)完成了跨越淡坑(迴龍)、龜崙嶺(龜山)、桃仔園(桃園)至新竹,於光緒十九水河,即連繫大稻埕與三重埔之間的「淡水木橋」(圖二),不只提供火車營運,亦是人行馬車的要道,彌補船渡運輸之不足,便利了台北盆地對三重埔蔬菜的大量需求,惜鐵路經過三重埔時間並不長。光緒廿三年,明治卅年(一八九七年)八月颱風,淡水河河水暴漲,沖毀淡水木橋,日本總督府便將鐵路路線,改由艋舺至板橋---桃園,原來的鐵路路基改闢為公路,便是現在一號省道重新路段。鐵路的更改多少對本市的發展造成影響,幸後來公路開闢橋樑興建,使本市對外交通更為便捷。

三重市目前對周邊城市與南北部的連繫,主要幹道有中山高速公路、台一線、第三省道、103號及104號線道,橋樑則有重陽大橋,高速公路所經的淡水河橋、台北大橋、忠孝大橋、中興大橋,與通往新莊方面的重新大橋,與中山大橋,市內交通網遍佈,四通八達,堪稱便利。加上捷運系統新莊線與蘆洲線完成後,三重市的交通便利性更跨越現況,進入另一段新的科技時代。

往後三重埔與大稻埕之間的舟楫
本圖採自「三重志」由三重市公所提供
綜言之,三重市在大台北地區開發而言,起步較晚,反而得到地利之便。因位置居於大台北地區中心點,與北市只是一水之隔,而且四周城市環繞,稠密的人口,對三重市的繁榮很有幫助。由於三重市昔日的人群結構形成於移墾,而且其開發也較晚於於附近城市,廣大的農地,為後來的發展預留了極有利的基礎。光復後,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入工業社會,政府農耕政策的改變,中南部農村子弟,包括鄉鎮城市的青年,湧向台北都會區尋求發展,三重市因最近

於台北,加上土地價格的便宜,成為新來移民的爭趨、落腳之地。從人口記錄,可以看出其發展情形,從民國43年56,814人至74年的353,957人,30年間增加30萬人,平均每年以一萬人的速度增加,以台灣地區而言是少有的。人口的急劇增加,表示此地發展之速。前面所提,三重市人口結構,從早期的移墾人群,以至於近期增加的人口,多屬外地來的,在他鄉外里,不論做工、創業,舉目無親,極需朋友的互助,因此外地人聚集的地方,比較會有明顯的社會凝聚力。對社會共同利益的投入,也較有成果,這一種人群的互動,往往對地方的發展繁榮,會產生正面的影響,三重便是如此。

三重市現在已成為北台灣的工商重鎮,不論經濟、文化水準,已擠於現代大都會之列,相信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。

本市舊地名區域圖
資料來源:三重市志•淡水廟志
淡水河流域平面圖
資料來源:改繪自台北市志自然志地理篇

新北市義天宮
地址:新北市三重區車路頭街150號
電話:02-22865296•02-22868146
傳真:02-2280-9676

網站系統設計維護:弘承資訊